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中心建筑物是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其座落于辽沈战役烈士陵园中轴线北端,辽沈战役纪念馆南侧,是为纪念和缅怀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塔塔身高8米,全部为花岗岩砌筑。纪念塔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锦州民间俗称"大铜人"),铜像高达6米,重约18吨。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浮雕群像,表现的是锦州攻坚战和辽西围歼战的战斗场面。纪念塔北侧4.2米处立有一座纪念碑即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3米 、宽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辽沈战役纪念馆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烈士墓位于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东侧60米处,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梁士英、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花岗岩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北立墓碑,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墓地呈扇形,周围环以苍松。梁士英墓为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辽沈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墙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主体由花岗岩方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主体碑铭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按《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名录》共有5万多名,去掉当年牺牲重名的烈士,实刻47100多位。名录为魏碑体。名字总体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笔划顺序排列,外国籍和女同志有标注。尾碑为彭真和伍修权的亲笔题词。
辽沈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兵力:东北人民解放军(1947年更名,原名东北民主联军,也称东北野战军)自1945年被派往东北后,发展、壮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内战爆发前,兵力已有30万。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等战役后,不断扩充,发展力量,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辽沈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指导员:司令员林彪(代号101)元帅、政治委员罗荣桓(代号102)元帅、参谋长刘亚楼(代号103)上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政治部副主任陶铸(无军衔)、作战处处长苏静中将
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参战兵力:国民党有部队有55万人,其中卫立煌正规军48万人。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辽沈战役胜利的历史影响: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河南监管办公室
公安机关备案号:41000038001-19036
网站标识码:bm62000011
国家能源局河南监管办公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