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临汾日报》:巧妙移植让标题写意写实
2021-02-03 00:00 来源:国家能源局

Aa

字体:
|
|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报纸几大版,标题是卖点。有情有意、有韵有味、別出新裁的标题,无疑会提高报纸的吸引力、感召力、传播力。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编辑,更应该在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经济等特点上,用力做好文章标题的卖点、看点、亮点。《临汾日报》推出的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专版,在标题编拟上颇费心思,实现了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地名潜入式

  临汾市曲沃县是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试点单位。这是一座千年古城,通讯员送来的稿件标题为《创卫新风亮古城》。笔者编完正文后,此标题立足县通讯员的视界看,还算贴切,但要在一个市级报刊发表,却应斟酌推敲。

  全国古城不胜枚举,放之四海皆不错。这样的不错却说明了此标题缺失了其专属性,少了个性、亮点和兴奋点。编完之后,笔者将此题改为《沃城新歌又一曲》。

  从字面上讲,沃城是指美丽的城、惊人的城;新歌不是指武公兴晋、文公称霸之老歌,而是创卫工作;又一曲是说创新活动多。从字性上讲,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解读,一个字放在同一个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从时代性上讲,这种标题有着强烈的网络语言风格。从结构上讲,这种标题是地名潜入式的妙用,量身定做,定点直供,突出了其合体、个性、特色、独用和专利。

  临汾市另一个创建国家卫生乡镇试点单位翼城县里砦镇,对于该镇创卫工作的宣传,通讯员发来的文稿标题是《全员动员创卫,共建最美里砦》,编罢此稿后,笔者改为《十里八砦这里美》。

  从字义看,砦寨同用,一个意思。从语言类别看,四乡八邻、十里八乡,是方言俚语,通俗朴实,有泥土风味,直接地气。从结构上看,里、砦二字,共同亮相在一题之内,里砦镇也。这样的标题,让本乡本土的读者会有亲切感、贴近感和泥土芳香感。

  地貌烘托式

  黄河岸畔的吉县东城乡是创建国家卫生乡试点单位。全乡上下联动,各村齐心行动,抓重点、攻难点、扫盲点,建立长效机制,一朵卫生之花,在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绚丽绽放,芬芳四溢。该乡送来的宣传文稿标题是《强责任、广宣传、重教育、抓整治、建长效》。正文编完之后,在标题上却一时卡了壳。为了该系列版面标题风格的一致性、整体感,标题须另编拟,试着沿用“地名潜入式”仿拟,却几次碰壁,十分困难。

  地名不好办,从地貌切入行不行?这里的地形地貌十分典型,干旱少雨,寸草难生,贫瘠困苦。卫生落后,却要创建卫生乡镇。笔者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介绍临汾城市绿化的一篇新闻,标题是《黄土高原花果城》,给人以启发。笔者便另辟蹊径,再造模式,拟为《黄河岸畔花一枝》。上题有黄土高原,下题有黄河岸畔,都以“麻袋”为底来“绣花”,都在干旱贫地上播绿。前者烘托了花果城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后者烘托创卫之花,顶风冒雨,绚丽绽放。读者蓦然回首,仿佛在奔腾不息的大河岸畔、悬崖之上,看到山花一枝向阳盛开,迎风摇曳,不骄不奢,装点江山更好看,袅袅花香袭读者。

  地物借代式

  太岳山区沁河岸边的安泽县水青天碧,环境宜人。该县通讯员送来的文稿题为《凝心聚力齐创卫,碧水蓝天映荀乡》。编妥此稿后,笔者觉得此标题尚可,出于5个版整体性、风格性的要求,须压缩到7个字。笔者忽然想起,这里出了一个历史人物荀子,于是把标题删繁就简改成《碧水蓝天映荀乡》,忽觉映字不够亮,用秀字将它替代,最终改为《碧水蓝天秀荀乡》。

  地物中的物,不仅指人物,亦指矿物、文物等。如果出现名矿物、名文物、名胜物,其都有“名”效应,轰动效果,不可不用,一定借代。这样一来,可将之统归为一类,丰满充盈,家族兴旺。

  乡宁是煤炭之乡,煤业发达,名扬四海。通讯员送来的文稿是《乡宁县创卫工作综述》,顺着已有预设的思路,笔者便将乡宁地物名产——煤,顺理成章地植入标题之中,编拟为《煤乡新绿竞芬芳》。

  地名、地貌、地物植入广告、对联、诗词、戏剧等早已有之。笔者将它们植入新闻通讯标题中,并不是创新,只是移植。这是多媒体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纸媒生存的需要,是新闻通讯标题研究的一次探索,是专题报道多版编拟的一次实验。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愈加优质地服务于新闻、服务于媒体、服务于广大读者。标题是卖点,花香蝶自来。(侯秀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